中国技术的实践样本
沸腾是你,宁静是你;劈波斩浪是你,默然无声是你。辽阔深邃的南海之上,“大国重器”、领先世界的“深海一号”大气田,正是中国海油实践与科研结合的缔造者与见证人。
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技术、12项关键核心技术……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中国海油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提升我国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自主设计与建造的能力,让中国人在浩瀚深海中站稳了脚跟。
探索其背后的奥秘,我们会发现,“深海一号”大气田走的是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核心思想是追赶、超越,核心手段是自主创新。
使命:心存创新目标
保障能源安全
面对蔚蓝深海,为什么选择最艰难的技术创新?问题看似复杂,其实也很简单。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国家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中国海油始终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价值。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产业,提升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要求,也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然举措。
针对南海特殊海况和深水油气开发规律,中国海油确定了“独立井口+集中式井口”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研制了适应高温、高压、高湿的水下管汇等深水油气装备,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结合产业特点,优选创新目标。世界首创立柱储油、世界最大跨度半潜平台桁架式组块技术、世界首次在陆地采用船坞内湿式半坐墩大合龙技术……加速推进深水油气开发技术发展,让我们品尝到科技硕果。
融合经济性、先进性、可靠性、差异性、前瞻性、颠覆性六大要素,中国海油不断提高创新效率。历次重大项目的创新实践表明,创新要突破,必须强力组织,集中力量,合力攻坚。“深海一号”大气田就是齐心合力办大事的结果。深水不只是“水深”,海面下水深每增加一米,压力、温度、涌流等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开发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
面对困难,致力于挺进深水的科研人员直面挑战,选定技术攻关目标。通过多年努力,中国海油科研团队搬走了深水技术的“三座大山”,跨越了深水技术的“三道门槛”,接连获得荔湾3-1、流花16-2、陆丰15-1等一系列重大油气发现。
同时,中国海油还组建高效研发团队,打造以自身研发人员为基本力量,美国、英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的石油公司、工程公司、科研院所及国内相关院校参与的高效创新团队。
成长:发于自主创新
成于知行合一
“中国人不可能自主建成世界最先选的深水钻井平台”面对质疑,海油人用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三优”成绩来回答质疑。成绩的取得,源于“知行合一”。科研贴近项目一步,生产力就提升一层。
追赶、超越意味着先紧跟不掉队,实力增长到一定阶段,再发力超越,争取领先。
曾几何时,“中国人不可能自主建成世界最先选的深水钻井平台”的论断不绝于耳。如今,海洋石油人砥砺奋进、默默耕耘,在技术理论和应用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创新,为世界深水装备的设计建造贡献了中国智慧。
“深海一号”大气田从启动研发到最终投产,整整六年时间,自主设计浮式生产平台船型、建立自主深水油气开发技术、自主研发深吃水半潜式储油生产平台尺度规划软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海洋环境计算模型和标准……通过自主创新,项目开发取得了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三优”的成绩。“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成功投产,标志着中国深水油气技术装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三好学生”的背后,是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智慧在落地项目中落地生根,是“知行合一”传统中国智慧的生动体现。
从立项之初,科研与设计、建造是便同步展开的,科研与项目被紧紧捆绑在一起。“科研成果落地即项目顺利推进,技术也实现突破,反之项目进度必遭受冲击。”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个道理,也能理解其间科研团队承担的巨大压力。但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科研与设计、建造齐头并进的快捷途径。
一、开放
中国海油积极向全社会提出创新需求
二、多元
包括参与主体多元与参与方式多元。按照市场化的思维,让各创新主体以最经济的研发方式参与。
三、协同
包括企业之间的协同、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和产业链之间的协同。
四、共赢
重大创新项目形成创新共赢体,快速打通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到新产品研制、成果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链。
技术:打造中国标准
巩固实践基础
从“深海一号”能源站到“深海一号”大气田,数不清的“第一”背后饱含着海油人无数次的探索和突破,还承载着“领先”“标志”的重要意义。作为我国首个1500米水深自营大气田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乃至在国际上立起深水开发“中国标准”,是中国海油科研团队的奋斗目标。
“建一流技术体系,创一流技术标准。”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钻井团队攻坚深水。首次创建多维度水下井口布置综合评估法,填补了技术空白;说服专标委修订标准,补充了深水固井设计的特殊性内容,补足我国深水固井设计企业标准的“短板”,最终形成诸如水下采气树的设计、选型、生产等系列相关技术标准。
以包括深水表层结构导管的下入深度设计、井口稳定性等技术为主体的隔水导管下入深度及作业标准,已经正式在ISO系统注册,这也是中国海油钻完井领域继模块钻机国际标准后的第二部国际标准。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完全按照中国标准研制的,目的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标准体系。
收获:培育人才沃土
凝聚精神力量
面对挑战,海油人不惧怕,在2021年以前,我国在一定意义上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深水自营大气田,而现如今我国的“深海一号”大气田成为了深水油气开发的成功案例。技术创新不仅大大加快了经验积累速度,技术创新也是推动培育人才、推动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
“真羡慕你们有这样的组织,有强大的动员能力,有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外国技术专家指着迎风飘扬的“党员先锋队”旗帜感慨道。这是对科技人员创造性的最大褒奖。
“人才跟不上,全国范围内选拔培养。”通过扎实体系基础,依托培养支撑、强化目标导向等方法,中国海油除了打造了一支作风硬朗、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施工作业团队,还拥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及工程师,他们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年轻团队,也是一支敢啃深水深层、高温高压、低渗稠油“硬骨头”的科研攻坚力量。近年来,曾三次问鼎国家级奖励,牵头制定一部国际标准、数部企业标准。
伴随中国海洋油气开发40多年的发展历史,海油人骨子里凝聚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报国情怀。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集中体现为“爱国、担当、奋斗、创新”的新时代海油精神。
科研创新促进了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资源基础。半潜式平台30年不进坞的疲劳问题、储油安全设计问题、大合龙精度控制问题、深水立管关键技术及国产化问题……将我国油气田自主开发能力由目前的300米级提高到1500米级,带动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同时,实践创新也促进了产业增长,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勘探、开发、建造、投产,不仅带动了我国造船、钢铁、机电等民族工业的发展,还让中国海油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国际能源合作的坚定践行者。
从“陵水17-2”大气田立项开始,风雨兼程,为了实现共同的梦想,海油人接续奋斗、数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展现“中国技术”、彰显“中国气度”。
【机械调试工程师( 28W )】岗位要求:1.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2.45周岁及以下;3.机电一体化专业或相关专业 4.至少9年以上海洋工程、船舶行业机械设备调试经验;5.熟悉海洋工程、船舶机械设备的调试流程,独立完成项目的机械设备程序文件编制;6.具备熟练的英语交流能力。工作地点:天津塘沽岗位要求
【电气调试工程师(24W)】岗位要求:1.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2.45周岁及以下;3.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或相关专业;4.至少5年以上海洋工程、船舶行业电气设备调试经验;5.熟悉海洋工程、船舶电气设备的调试流程,能够独立完成项目的电气设备程序文件编制;6.具备熟练的英语交流能力。工作地点:天津塘沽
发布者:cubeoil,转转请注明出处://www.mirrorballz.com/archives/5372